查看: 636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双年展•跨界设计 [复制链接]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15
精华
0
主题
8
帖子
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19 14:5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对印度南方的流浪修行者来说,这个世界是无界限的。他们可以自由出入任何人的家,沉思或饮水,默默离开继续上路,没有什么可以打扰他们。尘世如同树荫,他们只是在其中暂时栖避的客旅。这种无界限状态对于设计来说.会焕发一种游戏精神.如果设计是一种现实实现之前的计划.那么超设计就是对于计划的叛逃。一切规划都在制定界限与领域,而在超设计的实践中,世界如同一个平坦的整体,如同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在可汗的心目中,帝国是由一片沙漠反映出来的。它的沙粒是不安定、可以互相调换的资料.帝国.也许只是精神幻觉的一幅黄道十二宫图。跨文化,跨语境,跨媒介的设计实践对于艺术家来说,不啻是一幅没有界限的帝国版图。海柏蒂亚城的哲学家坐在草地上.他说:“标记造成语言,可不是你自以为懂得的那一种。”
马修·巴尼的《涂画抑制9》也是跨文化设计,是白种人对他者文化(比如日本文化)的编织和再造.这种跨文化意像的呈现,显得奇诡艳丽洋溢着混血的形式感并夸张了异国文化主题,神道以及东方精神的飘忽无明,使这一种跨界行为(Crossover)急剧边缘化,成为极少数饕餮的实验性“人体盛”。帕怀特的作品是跨语境的再生产。他在美国随意拍了一些照片,然后委托上海双年展寻找上海当地画家进行命题创作绘画,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依托双年展机制跨越了作者的界限。
加拿大艺术家荣恩· 特拉达对霓虹灯进行非必要性标牌设计,如“进入温哥华”,“远离孤独地带”后者隐喻跨越日常生活界限艺术家们是否会迷失呢?但愿他们像聪明的马可· 波罗:“人在远方城市的陌生环境中愈是觉得迷失,对于途中所经的其他城市愈能了解”也许三组艺术家和媒体工程师的媒体实验合作可说明这一点。他们着力于感官设计牵涉感性和感应器,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今天的感性是被感应器所构造的。近二三十年来.无数媒体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而在这一届双年展中.保罗德马里尼斯和丽贝卡·卡明斯的《雨中彩虹》,奥斯曼·汉的《静物流光》可资证明。



文/刘晶晶
感谢上海双年展, 感谢艺术世界提供的资料。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15
精华
0
主题
8
帖子
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2#
发表于 2006-9-19 15:01:00 |只看该作者

作者:帕·怀特/美国

作品:几乎是巧克力薄荷(Chocolate Mint Almost),待装饰托架的床(Bed with Omamenta Brackets) 类型:装置

介绍:1963年生于美国帕萨迪纳,现局洛杉矶。

怀特在本届双年展上的作品是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寄到上海,在本地找人将照片临摹成油画,然后再找人将这个临摹的油画再临摹一遍。展览上展示的就是这两件临摹的油画。

这有点像我们玩过的“咬耳朵”游戏,当语言经历了口口相传的过程之后,就必定会走样。画面被反复临摹复制,是否也是相同的命运?

怀特以前广受欢迎的艺术作品里,包括了从星座主题的手工折纸钟表到猫头鹰和海龟形状的铸铁烤肉架;从上了釉的陶瓷砖道有蜘蛛参与的丝网画;从浇铸的单色树脂玻璃到她为自己作的广告,取得代表性地位的是用ColorAid纸作的移动雕塑。


感谢上海双年展, 感谢艺术世界提供的资料。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15
精华
0
主题
8
帖子
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3#
发表于 2006-9-19 15:05:00 |只看该作者

作者:荣恩·帕拉达/加拿大

作品:草坪造字 类型:装置

介绍:1969年生于加拿大温哥华,现居温哥华。

艺术家在本届双年展上作的似乎是一个园丁的工作,他像剪刀手爱德华一样在美术馆户外的草坪上制造了一个园艺工程。特拉达的作品总是在社会公共空间里制作各种无用标志,似乎是突然间刺入观众生活之中。特拉达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尝试不待怀旧情绪的去重新估量上世界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的先锋艺术。他的作品采用了很多种形式,如公共场所标识、展览的原声带、海报、印刷品等等,考察了他们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艺术家借此探究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和荒诞性,创造了一种地方的,不动生色的、知性的却又(出奇的)的感性,(古怪地)幽默着的艺术。


感谢上海双年展, 感谢艺术世界提供的资料。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15
精华
0
主题
8
帖子
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4#
发表于 2006-9-19 15:07:00 |只看该作者

作者:保罗·迪马里尼斯/美国+雷比卡·卡明斯/美国/澳大利亚

作品:光雨(Light Rain) 类型:互动装置

介绍:保罗·迪马里尼斯1948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现居斯坦弗。雷比卡·卡明斯1957年生于道奇堡,现居西雅图。

这是一件观众可以直接参与的互动作品。在户外安装一个喷泉装置,晴天有阳光的时候,会在旁边出现一道彩虹。远比产生的彩虹原理复杂的多的是,观众拿着艺术家提供的雨伞,当雨伞位置移动时,水滴落在伞上就会发出声音。

迪马里尼斯被认为现今最重要的声音装置艺术家之一。参加过许多重要的展览:如巴黎的媚俗展,德国林兹的电子艺术节,东京ICC多向通信中心等。曾获得过美国国家艺术赞助基金会(NEA)的视觉及音乐类别的补助,以及吉根海姆基金(the John Simon Guggenheim Foundation)和洛克菲勒基金(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支持。

1971年便开始研习电子创作,迪马里尼斯的大部分作品是通过电脑对声音进行加工及合成。其早期作品《爱迪生印象》(The Edison Effect)用激光扫描过去的老照片,再利用了光学和电脑制作出新的声音。

20059月参加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的作品《火鸟》(Firebirds)是将数个精心设计过的火焰一字排开放进鸟笼里,用电子讯号来调整火焰,产生音波进而成为扩音器,在鸟叫声中放送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声音:斯大林、希特勒、墨索里尼、罗斯福,象征人死后生命。文化反思与反讽的意味深长,科技的运用更具巧思。与参加本届上海双年展颇为相似的另一件作品是他在1998年创作的《雨之舞》(Rain Dance),20股细流从观众上方落下,落在观众的雨伞上时会创造出各种音乐和声音。




感谢上海双年展, 感谢艺术世界提供的资料。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15
精华
0
主题
8
帖子
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5#
发表于 2006-9-19 15:09:00 |只看该作者

作者:欧斯曼·汉/巴基斯坦

作品:静物流光(Sur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la Table">la TableersonName> 类型:装置

介绍:1973年生于巴基斯坦卡拉奇,现居美国洛杉矶。

桌面上的物体,以及投影在桌子上的光流,其实可以视作同一物质的两种存在方式。摄像机摄取桌上静物后,经过特殊的程序解析物体的色素,之后再投射到桌面上,于是实体的景物结构承光点,如溪流般不断流泻。

作品以流域循环来呈现实体与数位光点关系,对于最基础的线条,结构与色彩持续进行实验,以光点而结合的数码影像,再度解构为数码光点,实体变成流体。

这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含量的作品,观众在参观的同时,也可以参与,移动桌上的物体或者自己,放点东西在桌上,看看那些光流会有什么变化。

感谢上海双年展, 感谢艺术世界提供的资料。

Rank: 4

最后登录
2015-8-3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16
精华
2
主题
63
帖子
1009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6#
发表于 2006-9-19 16:23:00 |只看该作者

呵呵~~顶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点击QQ群:229222477 中国影像网深圳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