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二三事】
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冈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自三国开始,民间就有了城隍祠,记载最早的城隍祠便是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到隋朝时,已有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
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因为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都希望那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体恤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
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纵观城隍神的演变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城隍的出现与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城隍神是从自然神变为人神又从好的变成坏的,从为民众服务的英雄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方官吏”,从为民众欢迎、爱戴的到被民众所嘲弄和唾骂的过程。(资料转载自新华网。城隍更多资料更在百度搜索城隍,查找百度百科里的有关城隍的简介,起源及形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