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受理福建客家土楼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这种被誉为“活着的历史”的建筑奇迹,被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进入客家聚居的闽西南山区,形如城堡的土楼不时映入眼帘,它们当中既有圆形、方形,也有府第式、交椅体。登高远眺,山顶上的土楼犹如土中突兀冒出的巨型蘑菇,盆地上的土楼却像巍峨的古罗马城堡,极富神秘感。从西晋至清末的千余年间,古代中原一带的汉族人为避战乱、灾荒,先后南迁入赣、闽、粤和台湾等地,称“客家”。这种“客居”的地位加上住在偏僻山区,担心盗匪袭扰,几十户人家就联合起来掘土,掺上细砂、石灰、糯饭、红糖,配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一米多厚、十几米高的土墙,造成三至五层楼,几十户人家同楼而居。在土楼**的公共空间里,一律都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客家人首先敬拜的不是神佛,而是祖先。这使得客家人传衍有序。直至今天。每座土楼都可以找到一部极其完整的家族史。 闽西南客家人的土楼,体现人类聚族而居的风俗。保护民间文化的专家冯骥才说,客家人以土楼这种居住方式,一方面使得中古时代来自中原的伦理观念与文化传统保存至今,一方面也创造了在这神奇的建筑中独有的生活与习俗。 福建省永定县因土楼而出名。据谱牒等文献记载,永定土楼起源于唐末宋初,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土楼距今已有1200多年。永定全县现存有2万3千多座土楼,遍布境内每个乡村,其中圆楼360多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