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走南闯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晋祠 [复制链接]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24
精华
0
主题
11
帖子
1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1#
发表于 2007-9-27 10:04:00 |只看该作者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侯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座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工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 越受到中外游人的亲睐。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24
精华
0
主题
11
帖子
1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2#
发表于 2007-9-27 10:08:00 |只看该作者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24
精华
0
主题
11
帖子
1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3#
发表于 2007-9-27 10:26:00 |只看该作者

    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24
精华
0
主题
11
帖子
1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4#
发表于 2007-9-27 10:35:00 |只看该作者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优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7 11:03:33编辑过]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24
精华
0
主题
11
帖子
1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5#
发表于 2007-9-27 10:37:00 |只看该作者

    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

    穿过对越坊及
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宝。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24
精华
0
主题
11
帖子
1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6#
发表于 2007-9-27 10:39:00 |只看该作者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24
精华
0
主题
11
帖子
1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7#
发表于 2007-9-27 10:45:00 |只看该作者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24
精华
0
主题
11
帖子
1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8#
发表于 2007-9-27 10:46:00 |只看该作者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24
精华
0
主题
11
帖子
1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9#
发表于 2007-9-27 10:48:00 |只看该作者

石雕

 


Rank: 2

最后登录
2012-4-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24
精华
0
主题
11
帖子
14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20#
发表于 2007-9-27 11:01:00 |只看该作者

三晋名泉与水镜台

   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这种形制国内极为罕见。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唱戏是祭祀活动和庙会的重要内容。晋祠每年要举行数十次祭祀活动,大都在水镜台上进行。每逢唱戏总是观众踊跃,特别是七月初二圣母生日那天,前来看戏的更是人山人海。离戏台较远的观众能不能听到演员的唱腔和道白呢?这的确是个问题。不过,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想到了一个理想的扩音办法,那就是在台前两侧各埋下4个大瓮,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从而把声音传向较远的地方。据说,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大瓮扩音的原理,用现代物理学来解释,就是利用了声音共振以及声音沿固体的传播速度快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原理。 

    
水镜台在1952年进行过一次大修,1980年又进行了彩绘。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生前参观水镜台时,产生了一个愿望,即在水镜台上唱一出京戏。令人遗憾的是梅大师这一意愿未能实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点击QQ群:229222477 中国影像网深圳群

回顶部